Blogtrottr
批踢踢實業坊 Boy-Girl 板
 
The Best Way to Manage your Money.

Start using Mint today to set a budget, track your goals and do more with your money.
From our sponsors
Re: [討論] 關於各付各的延伸的問題
Aug 29th 2013, 15:12, by anomy

作者anomy (anomy)

站內Boy-Girl

標題Re: [討論] 關於各付各的延伸的問題

時間Thu Aug 29 15:12:38 2013

: 鍵盤情聖來了 : 你說你31歲了 我就講31歲的方法 : 如果我是你 我毫不猶豫把帳單付掉 : Line約出來的 也不是吃高級料理(一人兩三千) : 女孩願意出來 就是賞臉 大家聊聊天認識認識 不過就一頓飯 : 那如果真的要計較 我就不會約 或者 是先講好各付各的 : 因為31歲了 我就講比較務實面 : 而且 對方偷看你 也是在觀察你 很正常 : 我相信啦 不會有女孩為了騙一兩頓飯跟陌生人約會 : 心態調整好 朋友認識得多了 緣份自然就有 : 沒房沒車 請頓飯 和異性多認識 天上掉下來的幸運 : 有些人願意出錢請吃飯 還找不到異性朋友出來呢 : 這篇文章只適用你31歲 有穩定工作 : 如果是學生 那各付各的吧 : 雖然你可以力主男女平等 吃飯平均分攤 : 不過31歲的市場和遊戲規則應該不是這樣子 : 我回文旨在務實面~ 「各付各的」的問題本質上就是「關於怎樣的金額要各付各的」的問題, 這其實不只是想各付各的 的態度以及背後心意問題 至少跟年紀以及相應的經濟態度相關 國小的時候 同學買灌汽水沒錢 借個十塊但忘記還了 你就會記很久 甚至過不久後 幾個同學都被他這樣對待 甚至會傳他故意佔人家便宜 高中的時候 忘記帶錢借個50塊買個便當 隔天對方老老實實雙手奉上 你會覺得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大學的時候 去唱個歌忘記帶錢 先幫好友出個2,300塊 幫出的人可能會覺得那沒什麼 借錢的人或許會覺得對方很有義氣 這一方面是2,300塊隨著年紀已經不太重要 但另一方面是 上大學後 這個大學環境裡 不同階級、家境、經濟能力、消費習慣的人也越來越混雜了 對錢有著不同觀念的人在一起交朋友的機會更多了 你不會只是跟考上公立學校的差不多身分的人在高中裡頭相處 你會跟從小念私立學校 或爸媽勉強讓她們去念貴族學校 或家裡很窮的勞工背景 不同身分因此不同金錢觀念的人在大學裡一起念書 相處 交朋友 對於金錢的觀念 不管肇因於自己的經濟能力還是消費習慣 都越來越不同 但這些不同的人就會因此相遇到 像大學就是比國小還相對混雜的環境 而出社會更是這樣 越見多元、會遇到不同經濟能力、消費習慣的人也越多 最混雜的則是網路 這不像學校或公司還會篩選掉特定背景的人 甚至走在信義區隨機搭訕某個人 都比網路更可能能猜到他的經濟能力跟消費習慣 但大家好像隱隱地還期待一種相對普遍的金錢觀 並且把這種金錢觀窄化成男女間的問題 一方面「某種抽象普遍的金錢觀」如同上面是隨著年齡而有差異 (譬如甚至國小時你借人10塊對現在的你而言會, 覺得對方很在意甚至來深深地感謝我 有點好笑) 一方面卻又在不同人身上因其背景而有著高度的歧異 (譬如國小時你忘記帶便當,家裡開營造廠的鄰桌同學拿個200塊給你買便當, 你覺得對方對我真好但他也是有點摸不清楚這有什麼) 但一方面錢似乎又被認為代表著心意,跟能力(以及隨之而來的魅力), 就跟你國小時買個1000塊銀戒指給當時的小女友,對方會覺得你超愛她且我男友超厲害, 或者在出社會後你買了杯黃金比例卻又要跟剛認識的她拿錢,她或許覺得連這也要計較, 這些消費習慣跟隱藏在其中的心意的解讀, 或者相對而來的對於金錢的態度(經濟能力與灑脫個性)的詮釋, 都因為遇到的人不同而有著越來越高的歧異性。 但你也無法花很多心力或甚至沒有機會去解釋這個歧異性, 國小女友不知道你家事業當時如日中天,你爸三不五時就拿個幾張千元鈔給你; 而出社會後剛認識的她也不知道你其實很有錢, 只是剛脫離一個公主病把男友當提款機的女友,所以很在意女方是不是只是愛我的錢。 這些東西沒一個定論,但大家卻又想找到一種「共同的交往倫理標準」, 甚至這交往倫理至少隨年紀而有很大變化, 而長大後也隨著不同程度的魯蛇溫拿loser/winner,而有不同的想像。 但有個問題是,當真的「有一個共同的交往倫理標準」出現時, 能符合的其實就變溫拿,不能符合的就變魯蛇了, 就跟當大家可以把「電影票」(就跟國小時的10塊)當成一個要各自出的標準時, 可以不甩這個普遍標準的反倒成了心意、能力、我男/女友很厲害、很有心的證明, 但其實大家狀況真的不一樣... 「各付各的」本質上就是「某個金額要各付各的」 這其實不應該是個「好的」或「主要的」交往倫理標準 因為這對不同人有很高的歧異 甚至同樣的一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很大的不同 就跟現在你也不會對於同學跟你借了10塊去投飲料忘記還而耿耿於懷一樣, 今天變成200元電影票一樣沒有改變這種「浮動的」「因人而異」的金錢標準, 當然這種倫理的建立有個重要的原因是 男女付錢文化的分工。 因為現在大家處在一種「經濟上男女在賺錢機會與能力的逐步拉近」的社會變遷裡, 但觀念裡男女還處在一種「性別分工以至於男賺女花的觀念改變」中, 兩個沒那麼搭得上來, 賺錢花錢還深深的與個人能力、個人心意綁在一起, 大家都想要去從「花錢方式」中去解讀出,對方對我到底是怎樣的態度。 男的想知道對方是不是純粹在意我的經濟能力在判斷我能否交往, 而刻意花錢或不花錢, 女的想知道對方是不是在能力上或態度上是不是「超越」了金錢, 而刻意說要分攤或不分攤, 但說到底,花錢不花錢不應該是「解讀對方心意」的主要標準, 花錢習慣其實是在一起之後,對於要否、能否長遠相處 而需對消費習慣需要取得起碼的共識, 但在交往之初、甚至還在開始認識彼此時, 就把花錢不花錢以及怎麼花錢怎麼分攤作為「主要判斷依據」, 不管對男方女方來說,都是捨本逐末的。 明明就聊得來,但你從來沒有機會去認識到為什麼她「連」電影票都不出, 是因為她的這種消費習慣是因為以前認真拆帳而被埋怨,或就是沒覺得那很重要, 而不是故意佔便宜。 當然在這「男女工作收入」以及「傳統男女交往觀念」都一同變化的巨大變遷過程裡, 男女交往初期可能男性還在被期待(自我預設或社會期待)獨力付出這個認識成本, 但這就變成是一旦你付了,就有更多的守備範圍, 一旦沒付,就會縮小守備範圍, 但同樣女生也在用這種標準在看待男方時, 一旦在意了分攤不分攤,就縮小了守備範圍, 一旦不在意分攤與否,就有了更多認識到適合對象的可能。 這應該是一種「策略上的自我選擇」,而不應該是一種「普遍的交往倫理規則」。 就跟你選擇要去網路交友一樣,那對象比較多可選但也比較雜, 跟選擇去婚友社一對一認識,那對象比較有門檻但也比較合拍, 沒有哪一種是應當成為「普遍的交友規範」的。 在談感情的路上,有很多了解對方心意的方式, 就不要以花錢習慣作為最主要的判讀對方心意的標準, 要考慮的應該是自己的經濟能力能否支撐這個探索心意的過程, 能支撐就支撐下去,不能支撐就側面或坦白談論, 每個對方的背景、相處的情境都不一樣,沒有一個普遍的標準可以簡單判斷, 網路上的眾人也不一定比你更了解交往、互動的細節來了解這金錢背後的心意。 而如果心意需要那麼勉強自身經濟能力的方式才能探索, 那也不是未來可以繼續彼此理解的正常基礎,就不要太勉強自己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3.183.64

Bifrons:Yes!!!! 08/29 15:15

weRfamily:, 08/29 15:20

MoonGhost:很棒的文章 08/29 15:22

※ 編輯: anomy 來自: 111.253.183.64 (08/29 15:35)

tellmedar:完全認同!!! 08/29 15:48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swd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