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yellocheer@flickr, CC BY-SA 2.0
偶然在台大批踢踢看到一篇文章,討論「找工作是否會堅持自己的原則」,發文板友分享剛畢業的朋友找工作堅持:「 週休二日、見紅就休、不加班、不管錢、在家附近,重點是,壓力要小。」也如願在求職2個月後上工,薪水24K。
這個實例跟所謂的「錢多事少離家近」,也只差在薪水高低了。只是,社會新鮮人追求這些,真的好嗎?儘管不認識這個故事的主角,但憑這些條件推估,一個不需要承擔壓力的工作,想必在未來也不會發展出多麼令人敬佩的專業能力,換言之,被替代的風險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高。
專業能力的累積之外,我們來看看薪資:乍看之下,投入跟收益的比率好像還不錯,但若將眼光放遠,不必太久,三五年之後,薪水會隨著年資成長嗎?同時,也因為沒有發展出特別有價值的專業能力,或是擁有值得一提的工作成就,即便想要轉職,也難以跳脫低技術性、缺乏專業的窠臼。如果下定決心想在職場上重新定位自己,也只能從基層做起,過往的工作經驗因為缺乏相關性,一點加分效果也沒有。
不難發現,不論工作的性質如何、薪水開多少,重點都是「人」的心態啊!並不是說瘋狂加班、全年不休假就很棒,而是關於你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涯發展。所謂堅持,應該是「擇善固執」,尋找一個薪資、工作條件、未來發展性都符合自己期待的工作,而後全心投入。也許要肩負一些責任與壓力,但只要可以讓自己成長的更快,培養出優秀的專業能力,why not?
當然,拒絕不合理的工作條件,爭取自己的權益是勞方該有的意識。只是在台灣,沒有工作經驗的新鮮人,可以選擇的管道並不多,近年來澳洲打工度假或是新加坡工作,也因為比台灣高出不少的薪水而備受矚目。撇除文化面的拓展視野外,去澳洲打工度假或是新加坡工作,其實未必如想像中的光鮮亮麗。
打著「打工度假」的美名,台灣人去澳洲打工其實隱藏許多跨國勞動的問題。儘管澳洲《公平工作法》(Fair Work Act 2009)規定全國最低薪資者,應有全職每小時16.37 澳幣,兼職每小時 20.3 澳幣的水準,對於休假也有明確的保障,但實際上,許多對打工滿有憧憬的背包客,期待好好賺錢存人生第一桶金,去了卻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意外事故、被惡意積欠薪資、做沒有保障的黑工…….缺乏工會應援的「台勞」,常常因為求助無門,只好自己承擔損失。
那麼,去新加坡工作總應該可以為履歷「鍍星」了吧?根據許多經驗分享,我們也發現未必如此。倘若擔任的職位是最初級的服務生或店員,拿的是最低階的工作准證(WP),意即薪資在2,200元新幣(約5.3萬元台幣)以下的非技術性外國勞工,基本上就是新加坡人眼中的「外勞」,在當地不可以換工作、女性懷孕立刻遣返,這難道不是一種壓榨與對勞工的不尊重?何況低階人員經歷在履歷上加分效果有限,對於返台後爭取更好的工作機會,實際上並沒有太大幫助。(當然,前往新加坡的專業人士是另當別論的。)
說到底,專業始終是建立經濟穩定生活的必備要件啊!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