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uke,Ma@flickr, CC BY 2.0
這幾年來,台灣充斥著一種文章,其中心思想是:「台灣悠閒的『小確幸』生活,就是足以立國的『軟實力』。」彷彿只要我們還能安安穩穩地喝杯下午茶,經濟跟政治上的困境就會自然消失。我想,擁有全世界數一數二高雅生活方式的法國人要是聽到這段話,大概都不禁啞然失笑。
讓我們先從「軟實力」這個詞彙談起。軟實力(soft power)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爾(Joseph Samuel Nye, Jr.)最早於1990年代提出。軟實力是什麼呢?根據奈爾的定義,軟實力是一種能夠「產生吸引力的資產」,主要類別包含「文化」、「政治價值」跟「政策」。這個概念影響深遠,並使向來只專注於經濟與軍事這種硬實力的國際關係學界產生反思與爭辯。
2004年奈爾出版《柔性權力》(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英文版專書時,我正好還在念大學;我想這段時間修習過任何重要國際關係或者外交相關課程的學生,都會對這個概念印象深刻。軟實力是個非常浪漫的想法,就像我有位大學同學相信只要全球主要國家的領導人是女性,彼此就會在一場甜美的下午茶會之後使一切衝突消滅於無形一樣浪漫。要知道,硬實力──經濟與軍事──從來都不浪漫。國際關係與經濟是相當生硬無情的領域,貫穿國際關係史跟世界經濟史的共通概念甚至就是「弱肉強食」。因此,軟實力這個概念之所以能迅速在國際關係領域擴散開來,一方面除了這是一種對傳統本質的反動,另一方面更是因為其浪漫的理想主義色彩。
讓我意外的是,十年之後,這個概念居然開始在台灣大行其道,而且還被支解到如此殘缺不全。
奈爾強調軟實力與硬實力並不互相矛盾,隨後更進一步提出了「巧實力」(smart power)的概念,直指在國際關係中,軟實力與硬實力各有擅場,兩者必須交互使用才能收得最大效果,例如他認為以阻止北韓的核武計畫而言,硬實力顯然比軟實力有用得多。換言之,奈爾並未真正扭轉傳統國際關係中以「硬實力」為主的邏輯,與其說軟實力是一種與硬實力對立的概念,倒不如說軟實力是一種補充了硬實力的概念。從本質看來,軟實力是種「把硬實力當做基本要素」的大國思維,而這並不讓人意外。奈爾是哈佛大學的重量級國際關係學者,其研究本來就是專門針對美國量身打造,能真正用這種邏輯思考的國家並不多見。換言之,台灣這個軍事無力、經濟疲軟的小型政治實體硬要套用這種大國邏輯,實在相當不倫不類。
暫且不論台灣不足的硬實力,單就「文化」、「政治價值」跟「政策」來看,台灣真的具有軟實力嗎?奈爾對文化的定義是「對他國具有吸引力,甚至能引發政治效果」。台灣的文化並不差,但說真的也沒有好到放諸全球都獨一無二。從觀光業來看,到台灣旅遊的旅客有將近八成五來自東北亞(中、港、澳、日、韓),歐洲與美洲合計則不到一成,顯示台灣只對飛航時間短的周圍國家具有吸引力。就政治系統而言,台灣的民主政治雖然在制度上已經粗有架構,但以更深層的價值而言,卻時常顯得左支右絀、自我矛盾。就政策而言,那更是只能看到醜惡的政治角力以及其被後的利益糾葛,目前還看不到太多真正具有堪當國際表率的先驅洞見。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